2025国庆中秋假期,河南旅游在连绵秋雨中展现了非凡韧性。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,尽管假期大部分地区和时段受到连续降雨影响,全省依然接待游客8136.3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539.1亿元。按可比口径计算,两项数据分别为去年同期的89.1%和83.4%。经计算,游客人均消费约662元,放眼全国,这个消费算是非常实惠的,也体现了在天气挑战下河南旅游市场依然保持的旺盛活力。

从区域表现看,郑州、洛阳双核驱动格局稳固。游客接待量前五名城市依次为郑州、洛阳、安阳、南阳、开封;旅游总收入前五名则略有变化,为郑州、洛阳、开封、安阳、许昌。其中许昌在总收入榜单的跃升,与本地特色商业体验的引流能力密不可分。
家国情怀点亮假期,红色主题浸润景区
假日期间,河南全省景区化身“红色海洋”,以创新形式激发游客爱国情感。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的“水下红旗秀”,嵖岈山、鸡公山景区的千面红旗步道,云台山的巨幅五星红旗传递活动,都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风景。开封铁塔景区以菊颂为主题举办“我和我的祖国”快闪,大伾山景区举行“红歌快闪”,共同编织了一幅情感真挚的节日画卷。
安阳红旗渠风景区的近百场实景演出,特别是新升级的分段式演出《干渴的记忆》,通过艺术化手法重现60多年前的修渠往事,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艰苦奋斗精神,为河南旅游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。
文化体验强势领跑,新业态表现亮眼
文化体验类景区在这个假期展现出强劲的引领作用。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79.36万人次,综合收入9400万元,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25.50%和11.32%。万岁山武侠城接待77.30万人次,综合收入6900万元,分别增长13.35%和9.79%。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保持超高人气,上座率超过90%,综合收入8141.07万元,增长6.24%。
新开业项目同样表现不俗。今年6月开业的新密溱洧水城,凭借独特的《诗经》文化场景,8天吸引游客32万人次,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超过40%。国庆节前开业的郑州亳都·新象街区,巧妙融合商文化元素与现代消费业态,连接文庙、城隍庙等历史遗存,引入高品质餐饮与非遗工坊,迅速成为市民打卡消费的热门目的地。
文博场馆避雨受捧,非遗赋能消费升级
连续阴雨天气使文博场馆成为游客“避雨首选”。假期期间,全省各级博物馆、图书馆等进馆量达708.3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21.5%,其中假期第七天单日进馆量达101.2万人次。河南博物院、洛阳博物馆日均接待量均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。
洛阳15家博物馆联合发起的“数字文物守护行动”,吸引26万人次参与互动,带动文创产品销售增长65%。全省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,形成了“线上引流、线下消费”的良性循环。假期期间,全省共举办非遗惠民活动1300多场,吸引近1500万名群众参与,非遗赋能正成为河南旅游的新增长点。
暖心服务塑造形象,惠民政策提升体验
面对持续降雨,河南各地景区以游客为中心,推出系列暖心服务。郑州、漯河、新乡等地发放消费券,精准用于景区门票、民宿住宿等消费场景。老君山景区延续“一元午餐”九年之约,传递出河南旅游的温度。
各景区积极应对天气挑战,万岁山武侠城、建业电影小镇等备足雨衣、鞋套等物资,确保游客雨中游览无忧。济源王屋山创新推出“雨天门票延期”政策,游客凭假期纸质门票可在2025年年底前免费重游,这种长效惠民举措赢得了游客广泛好评。
商旅融合深化发展,消费市场活力迸发
商旅融合成为这个假期河南消费市场的重要特征。全省各地景区与商圈紧密联动,打通“吃住行游娱购”全链条,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。许昌依托胖东来推出品质消费之旅,为外地游客提供专属交通服务;开封创新玩转票根经济,实现景区与商圈客源共享。
消费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融合的成效。郑州市11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累计客流量超660万人次,累计营业额7.03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5.3%和18.9%。新乡市6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累计客流量超230万人次,累计营业额2.5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9.4%和16.2%。
在文旅消费强劲带动下,河南旅游正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。从平台数据看,洛阳入选全国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,位居第八;龙门石窟在热门景区榜单中排名全国第一,老君山景区位列第九,这些都标志着河南旅游在全国影响力的持续提升。